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IIE)年度报告,2009/10美国高等教育机构中的中国学生人数从98235增至127628。英国总领事馆提供的数据表明,目前有超过7万名中国学生在英高等教育院校学习。据澳大利亚总领事馆商务处提供数据,截至2010年底,在澳大利亚院校就读各级各类课程的中国学生注册人数为16.7万余人。而今,77%的高等学校校长、84%的中国科学院院士、75%的中国工程院院士、62%的博士生导师有过出国留学经历。
图一是1998年-2010年的四川留学人数增长趋势图,结合华樱出国的发展轨迹和四川留学的具体状况,我们可以解读出十余年来四川留学的发展轨迹。
1、2000年以前:初步萌芽期 出国留学信息的不够透明和较高的留学花费仍然是制约留学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2、2001-2005年:成长调整期 2001年,美国911恐怖事件后,欧美国家纷纷收紧签证政策;2003年中国爆发非典,许多国外签证机构及学校对接受中国留学生变得非常谨慎。
3、2006-2010年:蓬勃发展期 2005年后,以美国为代表的留学国家总体开始对中国学生频频示好,进一步放宽了签证政策和招生环境,四川留学区域内形成了以“美、英、加、澳、法”为主流,新加坡、瑞士、爱尔兰、荷兰、意大利、新西兰、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为有效补充的“百花齐放”的“多极化”格局。
针对留学的蓬勃发展的态势,结合留学国家选择的增长与变化,以及各国留学费用的比较,进一步分析川内留学状况的更迭。
图二是2000年和2005年的主流留学国家变化结构图,我们可以发现2000年留学比重较高的国家是新加坡、新西兰和澳洲;2005年留学比重最高的则变为澳洲,其次是新加坡、法国;2008年美国已经赶超了澳洲,跃升为留学主流国家首位;2010年“美、英、加、澳、法”的主流留学国家格局已然成型。
图三是主流留学国家的费用比较,主要以各主流国家本科阶段每年的留学总费用(学费+生活费)为例,解读上图,我们不难发现,美国留学总体维持一个费用相对较高的位置,2008-2009年度金融危机期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破七”之后小幅下跌,然而总体趋仍然维持在约25万元/年。澳大利亚与加拿大的留学总费用波动较大,除了学费、生活费上涨因素外,汇率的波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澳元兑人民币低至4.7-4.8:1,高达7:1,总费用从2005年的15万每年到2010年25万上下,而加元兑人民币也在6.3-7.2:1之间波动。英国的留学总费用应该是处于稳步略有上升的过程,虽然汇率从14-15:1跌至10:1,然而学费、生活费本身仍是随着经济的恢复而有所增长。法国公立大学免学费,政府提供食宿、交通等补助,让留法费用总体偏低,每年花费相对稳定地保持在10万元左右。
留学生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具有多元的开放色彩,中国文化的世界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而深入,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和认知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入和准确。
换一个角度看,留学生也带着时代的烙印。华樱自1992年成立,切身感受到时代的变迁,行业的变迁,也有幸见证了不同时期留学生的风采。今天,借华樱的平台,对即将加入留学生行列的年轻人,他们有话要说……
90年代留学生经过近20年能量积蓄,现在正是枝繁叶茂、开花结果的时期,他们的能力和作用之大,在John Shen的身上有很好的诠释。
John Shen 1992年从北大毕业,并于1993年申请赴美留学获得美国包括普林斯顿、杜克等11所知名大学的录取和全额奖学金。
并于1996年获得统计决策硕士学位从杜克大学毕业。毕业后的14年中,他先后在密执安州、伊利诺伊州、印第安纳州、宾夕法尼亚州、佛罗里达州和加利佛尼亚州工作,行业横跨制药、房地产和金融。在美国工作的多年历练逐渐使沈众先生成为一位有丰富管理经验和领导能力,精通美国金融及地产知识和法律规定,理解客户及市场的需求,有强大合作资源的成功企业家。
John在2009年主办“美国就业发展借贷中心”,目前已经成为美国EB-5项目中在海外有巨大影响力的项目, John同时担任杜克大学中国校友会的会长,并积极参与杜克大学在中国的招生面试工作。
2000-2005间,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迅速膨胀,加上国内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开始浮现,留学需求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但这期间不少家长和学生对留学的认识仍带有较大盲目性,市场上留学选择也相对较少,市场还处在调整规范的过程中。这期间留学的学生大多也已经完成学业,他们会如何看待自己的选择呢?
最大的收获就是有了不一样的思维模式,现在我看问题都会从很多角度去想,无论是工作上的问题,还是家庭和生活上的问题,我都会用一种多面性的模式来思考。我想告诉现在的留学生:学习书本上的文化知识是一方面的,更重要的是学习当地的文化,了解他们的思想。
记得上周还在和我的经理聊天,他说,他当时选中我来这个公司工作,一方面是我的成绩优异,一方面是他从面试里得知我16岁一个人来到异乡,打了不同的工,并且一直自立坚强的面对一切,这让他坚定雇佣我的决定,他相信我的心灵足够强大。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强,我们乐观,我们执著,我们努力去奋斗,我们就一定会成功!谢谢华樱,谢谢你们在我16岁那年,帮我打开出国梦想的大门!
从本科到博士后,我始终“垂直于主流”,追随兴趣而非潮流。身为清华大学电子系微电子专业的本科生,我对人脑的好奇却远大于对电脑的热情,对基础科学的向往也远胜过对互联网的关注;哈佛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的一纸录取通知,让我如愿以偿;如今在斯坦福大学做博士后,继续潜心于基础神经科学,乐此不疲。回顾九年的留学生活,从申请、择校、定导师、选课题所走过的每一步,我的感触以一言蔽之:感兴趣而不赶时髦。
九年前,大学毕业的我只身前往法国,搬着两个大大的行李箱。后来,妈妈告诉我,看着我的背影,她觉得我很能干,一个人能去那么远的地方,她真为我感到骄傲。当飞机驶离地面的一刹那,我内心充满了不安和迷茫,不知道前方等待我的是什么,对前途的不确定让我难掩紧张之情。
经过了初期的不适应之后,我逐渐喜欢上了在法国的生活。假期里,我和朋友们结伴出游,领略了法国各地的风土人情。这是一个让我着迷和沉醉的国家,它的美丽和优雅在我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付出总有回报,在一年的学习后,我顺利通过考试,获得了研究生文凭。这段经历的历练在我之后的就业中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我觉得的非常值得,如果能够让我再选择一次,我还是会和当初有一样的选择!当初出国的时候我才17岁,这些年里的变化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勇敢”“坚强”“独立”需要付出太多汗水和泪水的代价,其实这也就是生活。
L Deng的妈妈:“出国对孩子影响很大,本身孩子很优秀,出国以后什么都要靠自己,孩子的独立性增强了。由于要跟外国人相处,孩子的沟通能力各方面都挺受锻炼的。”
HY Che 妈妈:“几年留学生活让他懂事许多。我在教育行也从事了十多年的工作,因此对留学有一些自己的想法:首先,我建议有条件送孩子去留学的家庭都可以选择留学,主要是让孩子拓宽视野,在国际化的环境中成长,这样对他的将来无论哪一方面都会有所帮助;其次,现在有很多3+1之类的合作大学课程项目,学生在国内读3年,在国外读1年,听起来是不错,但我认为,最后一年去读大学能学到什么呢?可能刚融入语言环境就要回来了,所以我还是建议有能力的家庭就选择纯正的留学道路。另外,我认为本科3年读完后,若能再读1年研究生,无论是个人能力还是对当地文化的了解,都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我觉得留学最大的收获在于我能体验到国内无法经历的学习和生活过程,自己的每一天都是自己做主,性格更加独立和坚强。至于性价比,留学可以看做是投资,但是投资不见得是金钱为回报的。留学过和没有留学过会有明显的区别的。如果选择回国打拼,也不能因为是海归而迫不及待抬高身价,而是在以后的努力中展示自我价值,证明实力,这样才能受到国内企业和单位的看重。
我曾经问过国外朋友对中国留学生的看法,他们说中国学生在班级里都是隐形人,意思就是说中国留学生不爱发言,不积极。而我不想做隐形人,于是我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和老师debate(争论),学习他们当地人的学习意识,这是很好的锻炼能力的方式。留学让我的人生变得完全不一样了,我很高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路,我的父母现在也以我为骄傲。
近五年,随着留学的普及和选择的多元化,家长和学生面对留学更趋理性,孩子们在留学抉择中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也更明显,对他们对自己和未来的这种自信与中国国际地位的迅速提高和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不无关系。
在当时选择出国时我还只是一个充满新鲜感和追求新鲜感的一个普通的高二学生,经过这4年的独自生活和学习我明白了计划不及变化快的道理,只能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
在交大念完本科,在悉尼大学完成硕士让我对两种教育体系有了更切身的认识和比较。我不敢妄下结论说在国外就能学到比国内更多的东西,但我和我身边的中国留学生们都认同:相对于国内体制型大纲型的教育,国外的大学严谨的同时更具有启发性和参与性。在这里知识产权及原创性是被严重尊重的,抄袭被认为是最不能接受的道德丧失;在这里课堂辩论是被严重鼓励的,你可以任意打断老师的课堂教学(有礼貌的)去发表你的意见和评论,即使是学术泰斗级的教授也会耐心的听取你的看法并给予积极的回应;在这里你被严重地鼓励去思考和创造而不是去复制和黏贴,有时候你会发现教授们想从你那里得到fresh idea的渴望甚至要强过你之于他们的求知欲。回顾留学生活我认为我度过了独立、充实又自由的两年,我把它当作宝贵的人生经历和积累。
如同李开复说的一样,在美国留学我们能获得十个礼物,第一是自信,第二是他信,第三是无私的老师的教育,第四是学到实践,第五是兴趣,第六是得到平等,第七是知道研究的真谛,第八是教育的真谛,第九是有一个受益一生的教授,第十是不用一个方法看事情。我觉得我们还有第十一个礼物,那就是:这一切的事情都与我有关。
从参加高考到现在从事的研究,这一路走来, 我的感悟有三点;第一点,清楚地认识自己,对自己要有合理的定位,选一条适合自己走的路坚持走下去才是最明智的。适合自己的路才是最好的路。第二点:享受孤独外加勤奋。语言是我们的劣势,但勤奋就是我们的优势。第三点: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老外决不会听你说得如何好听就器重你,而是看你实际做事的能力如何,看你做人是否诚实可信。
来澳洲留学的首要目的肯定是顺利拿到毕业证。这个目的是首要的,重要的,但不应该是唯一的。在当今这个社会,一张国外大学的毕业文凭已经不能再与学识,人才等等概念划等号了。在认识到这个现实问题之后,我决定在阿德莱德大学学习期间考CFA(国际注册金融分析师)。国外的学习压力跟国内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压力相当大。在正常的学习之余再挤出时间复习自己的考试,那压力就是更大了。我喜欢一句话叫: No pain,no gain(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通过自己的坚持和努力,我在最后一个学期结束的时候就通过了CFA level one。所以,我建议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前提下,报考一项自己感兴趣或今后想从事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并且在决定报考之后一定要坚持。
我的外语能力比较强,申请时有雅思7分的成绩,还有二外法语,这对我的学习和商务实践比较有利。留学让我更有目标,勇于挑战,在校期间我就进入Mapleharvest集团,从事大宗农产品国际进出口贸易,主要负责南美洲和非洲市场的开发;同时我还创办了UNO International Culture Ltd,从事留学生境外服务及培训事宜。
张亢妈妈:目前张亢学习很顺利,生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到了学校很快就学会了做饭。在上学期的考试中,数学考了第一名,是同学中唯一的一个满分。关于学习方式,不像中国这种纯授课式的,每一门课都需要做PPT,做大量的实验和报告。一般的博士生在第三年第四年的时候才写论文,但是他的导师给他布置了论文,而且在第一年张亢就完成了,今年六月份准备发表论文。张亢现在的沟通和交流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不像以前那么腼腆了,从申请美国学校,收集材料那一天开始,张亢就在不断地突破自我,发现自己的优点,树立自信心!
从踏出国门,到终于完成了学业,其中的经历对留学生来说可谓百感交集……他们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
| ||||||
据调查,从毕业生留学后的工作意愿来看,比例最高的是留在国外短期工作,仅有31%的人表示学成后愿意回国工作。根据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海外学人工作部与《青年参考》报联合主办的“海归搜索行动——海外留学与归国人员现状大调查”显示:海归供职以外企的居多,占参与调查总人数的32.7%;且多数为执行层(占41.6%)或中层管理者(37.6%),决策层占15%;他们最想就业的两个城市为上海(37.3%)和北京(31.8%),大多数海归(40%)月薪在1万以上。海归就业的企业类型示意图如下: